专注分享国内外新闻资讯
Menu

规则意识觉醒为“拆迁”舆情处置提供新机遇

    荆楚网消息(记者赵贝)最近发生的两起征地拆迁事件,再一次将“矛盾”放在官和民的身份违和上。河南夏邑借棚改之名强征千亩耕地,官方回应漏洞百出;扬州业主开车撞向拆迁队致2人死亡,情况通报寥寥数语;涉及征地拆迁的敏感事件历来是舆情高发领域,由于“官民有矛盾一定是官错”的刻板印象,让相关舆情处置起来困难重重,但随着中国网民“规则意识”的觉醒,也为此类舆情的处置提供了全新机遇,各地各级部门要抓住这一机遇,善用舆情传播规律,提高“涉拆”舆情的应对能力和处置质量。

    多部门“甩锅”式回应加剧舆情烈度

    10月16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河南商丘市夏邑县曹集乡王楼村的近千亩耕地,在村民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当地政府以棚户区改造的名义强行征收。该处土地不久前才确权登记为耕地,当地农业局首先回应称“土地权证发错了”,原因是国土局没有审核清楚;但规划图却显示这块地是耕地,目前没有其他审批手续;曹集乡党委书记接受采访时说“棚户区改造是县里打擦边球”;商丘市住建局随后表态“肖河棚户区王楼片区不存在”;河南省国土厅随后也表示“没有批文就推地是不允许的”;河南省农业厅则表示“土地确权大面积弄错,从没遇到过”。接下来的情节,就是乡党委政府表示对群众反映的乡镇干部作风问题,将全面梳理,立行立改,及时纠正,并组织干部逐户走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从目前的公开信息看,接受采访公开回应的部门太多了,而且各说各话,屡次出现彼此矛盾的地方,许多网友调侃这是一场“甩锅”表演。农业局甩给国土局,国土局表示“我不接”;乡里甩给县里棚改项目,市住建局表示“我也不接”;国土厅说没有批文不行,农业厅说错得太多太离谱;最后,“锅”又回到乡党委政府,轻描淡写地说“改正”。

    这就行了吗?显然不行!老百姓的疑问呢?为何耕地可以随意征收?棚户区改造,为什么要把千亩耕地划入其中?耕地被4万块钱一亩一次性买断,够吃几年?这些利益受损方的诉求一样也没有回答。更何况“围观”网民还在追问的权力任性和追责问责,如果得不到具有说服力的回应,这波舆情就不会有效消减,反而会随着新的触点引发更大舆情。目前仅中国之声官方微博的新闻稿件,阅读量已超过20万。

    遮遮掩掩 “结论”式回应增加舆论猜疑

    人民网10月17日报道,扬州市广陵区一拆迁公司在拆除一处“违章建筑”时,拆除人员与被拆除户发生了较大冲突,被拆除户之一的韦某驾驶黑色汽车冲撞拆除人员和群众,造成2人死亡8人受伤。发生冲撞后,韦某被现场人员殴打。目前公安机关正对此事调查。

    从目前的官方回应来看,拆除的是小运河河道的违章建筑,政府和业主沟通多次无果,强拆合法。综观整个事件的全部报道,只此寥寥数语大都是“结论性”的说法,官方并没有提供支撑这些回应的证据,比如“违章建筑”具体位置图、实景图、认定书、自拆通知书、沟通过程证明等,而且截至目前没有被拆迁方的说法出现,这在网络舆论场产生一种不信任感。

    有很多网友评论说,韦某在扬州市裔庙村的房屋居住已有几十年,此前建房时没事,住了几十年也没事,现在却说违章要强拆。新浪网友“@不要假装无所谓”说,如果此事不能解决,不仅没有安全感,还会重蹈过激行为的覆辙。

    也有网友指出,违建可以强拆,但要满足一些条件,比如经过合法程序对违法建筑作出认定,违建当事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履行义务。而涉事官方的回应并未给出这些“条件”的详细证据,仅一句“违章”只能得到很少一部分网友的认可,因为这件事最终还是造成了2死8伤的惨烈结局,拆违拆成这样,恐怕不是政府想看到的,也不是韦某想要的结局,更不是围观群众所能接受的。

    “涉拆”舆情在规则意识觉醒下如何破题

    随着中国社会规则意识的觉醒,“官民”矛盾的网络情绪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凡事都认为是官错,舆论偏向守规则一方的趋势开始萌芽,这对社会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也为涉政涉官舆情处置提供了破题通道。“扬州业主开车撞拆迁人员”事件中,直言违建本来就该强拆、开车撞人必须负刑责、被拆迁不是可撞人的理由等观点和谴责强拆的声音几乎平分秋色。基于此,涉政涉官舆情可通过以下方面破题。

    快速回应。上述两起舆情事件,涉事的官方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做了公开回应,基本没有因“失语”“沉默”“回避”等质疑失去先声。但随后,再没有新的回应主动发出,包括调查结果、处置意见等,这极易引发“烂尾新闻”的次生舆情。因此,在后续处置过程中可以有节奏的主动公布相关证据和调查结果,只要有理有法有据,舆情的天平也不会失衡。

    准确回应。“河南借棚改之名强征千亩耕地”事件的官方回复,可谓是漏洞百出,一个问题多个部门、不同级别政府自说自话,陷入越说越糊涂的被动局面。面对一起舆情事件,最忌讳的就是“打乱仗”,“政出一门”是抑制不稳定因素爆发的有效手段;面对汹涌而来的舆论,要明确责任主体,找准病根再下药,抓住网民和涉事方的核心诉求,有的放矢,才能处乱不惊,化险为夷。

    执法过程透明。“规则意识”觉醒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民众要求“过程合法”,此类案例已不枚胜举。如果政府行为合理合法,执行之前做好舆论铺垫和信息公开,执行过程中满足涉事者的知情权和吃瓜群众的围观权,也能降低诸如“征地拆迁”等敏感事件的舆情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