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分享国内外新闻资讯
Menu

本报评论: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创新名城建设

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创新名城建设

本报评论员

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是2018开年市委市政府主动顺应大势、立足南京实际作出的战略选择。在“市委1号文件”出台10条政策措施之后,昨天,南京又出台45个配套文件和“六大方略”,绘制了60多张办理流程图,将任务逐项分解细化,让政策真正落细、落实、落地。 

建设创新名城必须举全市之力,聚各方之智,采取超常规措施,发扬“钉钉子”精神,确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市委1号文件”站在全局高度,确立了任务目标,画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但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涉及方方面面,任务重,环节多,执行是否到位关系着最终成败。出台配套文件和实施细则的意义,就在于列出清单、明确流程、模拟推演;使各职能部门都能动起来,夯实责任,不留遗漏;使各类主体都能清晰便捷地读懂政策、享有政策,并最终从政策中得到实惠。 

建设创新名城必须聚焦关键环节。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产业是创新的容器,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对此,45个配套文件进一步划出重点,提炼干货。从高校院所创新、企业创新到各类人才创新创业,从创新载体与服务机构建设到创新生态建设,每项均有10条左右的细则支持,定位清晰,指向精准。对企业和人才而言,这些细则是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对各级职能部门来说,牢牢抓住这五大重点关注对象,也就抓住了创新名城建设的“牛鼻子”,以最大限度激发动力活力,形成群策群力、共襄盛举的良好氛围。 

建设创新名城必须形成科学高效的机制与路径。这些年来,南京在推动创新发展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创新效率不高、创新产出不多、创新实力不强、有“高原”无“高峰”等问题比较突出,差距还比较大。当务之急是以问题为导向,逐一攻破以往工作中的难点堵点,拿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刚刚出台的配套文件、办理流程图,以及一个工程、一窗受理等“六大方略”,正是以建设创新名城为牵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行政效能,为创业创新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从“创新十策”到45个配套文件,体现出市委市政府干事创业的满腔激情和责任担当,也诠释了一抓到底、抓铁有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毅力。作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省会城市,南京要发展,必须抓创新;南京抓创新,必须争一流。全市上下要统一思想、增进共识,切实提高建设创新名城的凝聚力;紧盯目标、完善内涵,切实强化建设创新名城的支撑力;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切实提升建设创新名城的落实力;落实责任、营造氛围,切实增强建设创新名城的推动力。我们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将每一条细则、方略落实到位,一切机遇只会在干中抓住,一切困难只会在干中破解,让我们齐心协力苦干实干,释放出科技创新的强大爆发力,使创新成为南京最突出的城市气质和发展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