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分享国内外新闻资讯
Menu

从土地到餐桌,岭南儿童之家可食校园探索食农教育实践转化

  南方网讯(记者/张俊伟 通讯员/傅博)12月26日,由广东省岭南教育慈善基金会主办,岭南儿童之家协办的“首届岭南食农教育研讨会暨可食校园开放日”活动在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广东省岭南教育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公益慈善学院执行院长王胜强,岭南基金会副秘书长黄义、一公斤盒子CEO陈丹、广州市恒福社会工作服务社、武汉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农业公司、农场等近20家单位和机构的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顺应政策层面的推进,在基层劳动教育的探索和落实上,广东省岭南教育慈善基金会通过岭南儿童之家可食校园为食农教育的具体执行载体,走出一条具有示范性意义及可复制推广的路。

  据岭南基金会秘书长王胜强介绍,自2017年开始,广东省岭南教育慈善基金会建立岭南可食校园项目,以广州岭南教育集团教职工与大学生为主体,一直以高校、中小学、幼儿园为服务对象,希望通过“交流平台+项目+培训+志愿者”的运作模式,实现“校田—项目—师生团体—志愿者”之间的有机互动,以此带动大学生及身边的人共同参与进来推广种植、环保、自然教育、健康饮食等知识并实践,实现环境永续和食农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将这些所学所实践转化为食农教育的课程推广至更多的中小学和社区,帮助孩子建立“从土地到餐桌”的认识,与食物的情感连结。

从土地到餐桌,岭南儿童之家可食校园探索食农教育实践转化

  可食校园负责人刘冬梅老师在项目介绍中表示:“可食校园这个项目通过孩子亲自参与了种植的全过程,从一粒种子到它如何成长、如何成熟、结果,到最后是怎么安全的吃、健康的吃等整一个过程,在种植的过程当中,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从土地到餐桌的一个认识与食物的情感连接,让孩子们最大可能的亲近和体验自然,找回被城市所遗忘的农耕体验,为孩子们搭建一个与自然、与土地、与他人、与自己交流和对话的平台。”

  据悉,岭南儿童之家可食校园自2018年4月开始在校内推广并落实食农教育,打造食育厨房,将食育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和教学中。2019年4月,广州市白云区谢家庄小学作为首个公办小学食农教育示范基地正式启动。2017年4月,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开展食农教育实践尝试,并在今年的10月份以特殊教育结合课程实践,为心智障碍青少年打开融合教育之门。多角度探索如何进一步将这些所学所实践转化为食农教育的课程推广至更多的中小学和社区,帮助孩子建立“从土地到餐桌”的认识,与食物的情感连结。

从土地到餐桌,岭南儿童之家可食校园探索食农教育实践转化

  在当天研讨会上,武汉科技大学侯涛老师就美国、英国、日本等食农教育方面的一些特色、案例成果进行交流分享,并结合自己在武汉做的在地探索实践《好食计划》,分享他对食农教育的一些看法。侯涛老师认为,食农教育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农业教育或者食物教育,应该放在更广泛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学语境中去思考其价值内涵,并参与到更加广泛的社会生态文明发展进程中。同时,食农教育的开展场景应该不止于在乡村或者农场,最佳切入地点应该是基于有农业场景空间的都市学校、社区、公园。基于教育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等特点,食农教育最佳的开展对象应该是青少年,尤其是从幼儿园开始到成年,也就是3-18岁。

从土地到餐桌,岭南儿童之家可食校园探索食农教育实践转化

  食农教育除了农业场景,还有哪些做法?华南农业大学孙光闻教授分享了她带领团队在学校、阳台园艺、社区和商业等领域进行探索和实践。孙教授表示,通过食农教育及学生实践,学生们学会认真仔细观察,在提高了动手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细心、耐心和责任心,培养出吃苦耐劳的品质并能珍惜劳动成果。

  在本次研讨会中,岭南教育可食校园项目及课程同期发布。从项目的发起到如今在全国铺开,以及在特殊教育领域的课程探索,岭南食农教育每一步都越来越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