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分享国内外新闻资讯
Menu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状:有的陈列品长期不变内容粗浅

新科技的出现,让为国奋起、勇于抗争的榜样不再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触手可及。在二楼新设的“魔墙”上漂浮着许多元帅英烈的大头照,观众点哪个,接着就出来相应元帅英烈的生平事迹,扫描二维码还能把这些资料保存到手机中。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陈列保管科副科长刘小花说,“魔墙”采用先进的大屏拼接与多点触摸技术,后台的云平台还能帮助工作人员了解观众的关注点,以改进展陈服务。大型多媒体场景、360度全息、多通道环幕投影技术等手段也广泛运用,观众在互动体验中感受“立体式”爱国教育。

10岁的李丁光裕是一名小讲解员,负责讲述贺龙入党、油画《血战三河坝》、一副担架床等革命故事。来参观的徐宝颍对她的讲解赞不绝口:“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看到孩子们对于革命故事耳熟能详,非常欣慰,这是一种宝贵的传承——革命事业和红色精神后继有人了。”

在这军旗升起的地方,爱国基因正在孕育、发芽,一如当年。

警惕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失能”

半月谈记者 张璇 蒋芳 滕军伟 袁慧晶

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都发挥着培育爱国情怀,凝聚民族精神的“社会效益”。但毋庸讳言的是,一些地方做好基地服务、讲好爱国故事的难点和挑战仍然存在:有的陈列品长期不变、内容粗浅,文化挖掘不够深入;有的表达方式千人一面,同质化严重;有的则是软硬件未跟上时代步伐,互动性低……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来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感受爱国情怀、提升爱国精神?

节点性、被动式参观考问基地“讲故事”潜力

近年来,不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相继免费开放,然而其中的一些基地人流量并没有预期的高,陷入尴尬境地。“参观者不少是学校组织去的,逛了一圈,却对展览印象大多不深刻。”在15岁初二学生王可祎的印象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很难与“趣味”“生动”联系在一起。

山东省胶东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栾景乐表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但从近些年参观祭扫情况来看,参观高峰有特定的时间节点,出现在清明、“七一”和烈士纪念日等,其他时间则明显陷入参观低谷。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当代江西所副所长吴晓荣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在有的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依然采用一种平面的、传统的、课堂灌输式的方式,趣味性、互动性差,说教成分多,自然起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