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分享国内外新闻资讯
Menu

有效整合优势教育资源 全面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大同市进一步扩大全市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构建全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改革。

根据《山西省教育厅关于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全省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省级试点工作的安排,大同市被确定为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发展省级试点市。近日,大同市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省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以促进公平、提升质量为目标,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在原有办学模式改革取得初步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完善集团化和联盟办学等办学管理模式,用两到三年时间,进一步拓展大同市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模式改革覆盖范围,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在校际间和城乡间均衡分布,带动全市基础教育各项改革整体推进,为在“十三五”期间实现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奠定扎实基础。

按照《实施方案》,大同市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主要分为四种:一是在有条件的县区实施推广集团化办学模式,继续以“扩大优质资源,缩小学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为改革目标,采取兼并吸收式和委托管理式两种模式,积极推广实施集团办学改革模式。二是在市、县两级积极推进联盟办学模式,从当地学校中选择若干所优质学校作为“联盟中心校”,按照行政协调、自愿结盟、双向选择、互动共进、教科研一体的原则,每所优质学校与一所或若干所具有一定规模的同学段学校结成联盟。三是对口帮扶模式,利用现有县城和各乡镇中心校的区域资源优势,选择若干所社会声誉较高、办学实力较为雄厚的优质学校作为帮扶校,同时选择一所或若干所距离适当、生源师资及办学水平和质量相对薄弱的同学段学校作为被帮扶校,有计划地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四是盟区制办学模式,以区域教研或联片教研划定的学校范围为主体,基本参照联盟校的运作方式,发挥盟区内各成员校的学科优势及某一领域的管理优势,使盟区成员校的一些薄弱学科教学质量得以提升,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

据大同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从2012年开始,该局立足于从体制上根治多年屡禁不绝的择校顽症,着力净化教育生态,进而推动全市义务教育办学水平整体提升,同时为了配合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在广泛调研和可行性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在市直学校开展试点,采取兼并吸收和托管的方式,以及分类整合、分步融合、自主用人、统一管理等措施,在市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率先实行了横向集团办学模式改革。2014年,又针对全市城乡教育差距较大的突出问题,以建立“以城带乡、城乡教育资源有机共享、教师科学合理流动”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县优质学校的辐射和带动功能,实现学校管理、培训、教研、评价的共建共享为目的,启动了城乡联盟的纵向改革试验。去年以来,对没有纳入集团化和联盟办学模式改革的学校,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和“盟区制”办学模式改革实验。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了17个集团学校,涉及中小学44所。两级联盟共涉及学校362所,占全市中小学总数的55.9%。对口帮扶模式共涉及193所学校,盟区制模式涉及33所学校,两种模式涉及学校占全市中小学总数的34.9%。按照《实施方案》“分步走,全覆盖”的工作思路,2017年,城区、南郊区、矿区、新荣区和左云县所有学校纳入改革范围,其他县区80%的学校纳入办学模式改革范围;到2018年,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覆盖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

(记者 董芳)